1. 半导体的晶格结构和结合性质

1.1. 半导体材料

1.1.1. 什么是半导体材料

定义参考半导体简介

半导体材料的类型:元素半导体Si Ge,化合物半导体GaAs InP等

1.1.2. 元素半导体材料

硅、锗都是由单一原子所组成的元素半导体,均为周期表第IV族元素。 60年代Si取代Ge成为半导体制造的主要材料 硅的优势在于:室温下特性良好;高品质的硅氧化层可由热成长的方式产生,成本低;储量丰富。

1.1.3. 化合物半导体

有二元、三元、多元化合物半导体

二元化合物半导体: IV-IV族化合物半导体:碳化硅(SiC); III-V族化合物半导体:砷化镓(GaAs)、磷化镓(GaP)、磷化铟(InP) II-VI族化合物半导体:氧化锌(ZnO)、硫化锌(ZnS)、碲化镉(CdTe) IV-VI族化合物半导体:硫化铅(PbS)、硒化铅(PbSe)、碲化铅(PbTe)

多元化合物半导体: 具有 $A_xB_{1-x}C_yD_{1-y}$ 形式的四元化合物半导体。

特性区别

  1. 与元素半导体有不同的电特性及光特性
  2. 制作单晶化合物半导体的工艺更复杂

1.2. 晶格结构

1.2.1. 晶格简介:

  1. 晶格:晶体中原子的周期性排列
  2. 单胞:周期性排列的最小单元,代表整个晶格, 将此单胞向晶体的四面八方连续延伸,即可产生整个晶格。
  3. 特点:单晶体,三维空间周期性排列 当原子热振动时,仍以其中心位置作微振动。

单胞及其表示

  1. 晶格常数:单胞与晶格的关系用三个向量a、b及c表示, 它们彼此之间不需要正交,而且在长度上不一定相同,称为晶格常数。
  2. 每个三维空间晶体中的等效格点可用下面的向量组表示: $\vec{R} = m \vec{a} + n \vec{b} + p \vec{c}$ 其中m、n、p是整数。

1.2.2. 基本晶格结构

简单立方晶格:

体心立方晶格:
比如 Na, 钨

面心立方晶格:
比如:Al,Co,Au,铂

金刚石晶格结构:
可以视为两个相互套构的面心立方副晶格,比如:Si Ge

闪锌矿结构:
与金刚石晶格结构类似,只是两个相互套构的面心立方副晶格中的组成原子不同。
大部分III-V族化合物半导体具有闪锌矿结构,如GaAs晶体。

1.2.3. 米勒指数

不同平面的原子空间位置不同,沿着不同平面的晶体特性也不同,器件特性与晶体方向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。

米勒指数 是截距的 倒数
一些规定:

  1. $(\bar{h}kl)$ :代表x轴上截距为负的平面
  2. {hkl}:代表相对称的平面群,如:在立方对称平面中, 可用{100}表示(100),(010),(001), $(\bar 100)$,$(0\bar 10)$,$(00\bar 1)$ 六个平面。
  3. [hkl]:代表晶体方向,如[100]方向定义为垂直于(100)平面的方向, 即表示x轴方向,而[111]则表示垂直于(111)平面的方向。
  4. :代表等效方向的所有方向组, 如<100>代表[100]、[010]、[001]、$(\bar 100)$、$(0\bar 10)$、$(00\bar 1)$ 六个等效方向的族群。

1.3. 半导体的共价键结合

1.3.1. 共价键形成条件

两个向塘元素原子具有相似外层电子结构 的不同原子间。

每个原子核拥有每个电子的时间相同,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使得两个原子结合在一起

1.3.2. 金刚石晶格结构

金刚石晶格结构:每个原子被4个最邻近的原子所包围(二维空间结构简图如下)。每个原子在外围轨道有4个电子,分别与周围4个原子共用4对电子。 *这种共用电子对# 的结构称为共价键。每个电子对组成一个共价键。

1.3.3. 闪锌矿结构

主要结合也是共价键,但在化合物晶体中还存在微弱离子键成分,如GaAs晶体中的Ga+离子与其四个邻近As-离子,或As-离子与其四个邻近Ga+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。

1.3.4. 载流子

半导体中可移动的电子与空穴统称为载流子。 低温时,晶体中的电子被共价键束缚在晶格中,无法作电的传导。 高温时,热振动可以打断共价键。当一些键被打断时,所产生的自由电子参与电的传导。而1个自由电子产生时,会在原处留下1个空位。此空位可被邻近的1个电子填充,从而产生空位位置的相对移动,此空位可被看作与电子运动方向相反的正电荷,称为空穴(hole)。

2. 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和能带

2.1. 电子的共有化运动

2.1.1. 孤立原子中的电子状态

孤立原子中电子能级量子化 电子壳层:1s 2s 2p 3s 3p 3d 4s…

  • 能量最低原理(电子填充)
  • 泡利不相容原理(自旋状态)

电子状态通过 n主量子数,l轨道量子数,ml磁量子数,ms自旋量子数 确定。

孤立氢原子的玻尔能级模型: $$E_H=-\frac{m_0q^4}{8\varepsilon_0{}^2h^2n^2}=-\frac{13.6}{n^2}eV$$

2.1.2. 晶体中的电子状态:电子的共有化运动

  1. 原子组成晶体后,由于相邻原子的“相似” *电子壳层发生交叠# , 电子不再完全局限在特定原子上,可以由一个原子转移到相邻的原子上,因而,电子将可以在整个晶体 *相似壳层间运动# 。
  2. 内层电子共有化程度弱。
  3. 原子钟相似壳层上的电子才有相同的能量,电子只能在相似壳层之间转移。

2.2. 能带的形成(导带、价带、禁带)

  • 能带的形成是晶体中电子共有化运动的必然结果。
  • 共有化运动 → 能级分裂 → 形成能带
    • 两个原子相互靠近时,每个原子中的电子除受到本身原子的势场作用外,还要受到另一个原子势场的作用。其结果是每个二度简并的能级都分裂为两个彼此相距很近的能级。

2.2.1. 能级与能带对应关系

  • 内层电子共有化运动弱,能级分裂小,能带窄;外壳层电子共有化运动显著,能带宽。
  • 能带中能量不连续,晶体原子数很多,能带视为准连续;每个能带中的能级数目与晶体中的原子数有关。

禁带宽度Eg:导带底部与价带顶部间的能量间隔(EC-EV),表示将半导体价带中的电子断键变成自由电子跃迁到导带(在价带中留下1个空穴)所需能量。

2.2.2. 价电子与能带的对应关系

  • 成键电子对应于价带
  • 自由电子对应于导带

  • 本征激发:价带电子激发成为导带电子的过程

2.2.3. 导体、绝缘体和半导体的能带特点

常温下:

Si:Eg=1.12eV

Ge: Eg=0.67eV

GaAs: Eg =1.43eV

2.3. 半导体电子状态与能带

即E(k) - k 的关系。

2.3.1. 自由电子的运动状态

电子在周期性势场中运动的基本特点和自由电子的运动十分相似。可以先考虑自由电子的运动状态

2.3.2. 晶体中电子的运动:布里渊区

布里渊区

对于有限晶体, 考虑周期性边界条件. 对边长为L的立方体, 波矢的三个分量分别为: $$k_{x}=\frac{2\pi n_{x}}{L}\quad(n_{x}=0,\pm1,\pm2,\cdots)\k_{y}=\frac{2\pi n_{y}}{L}\quad(n_{y}=0,\pm1,\pm2,\cdots)\k_{z}=\frac{2\pi n_{z}}{L}\quad(n_{z}=0,\pm1,\pm2,\cdots)$$ 可见波矢$\vec k$只能取分立的数值, 具有量子数的作用, 描述晶体中电子共有化运动的量子状态.

每个布里渊区的k状态数为固体物理学中的原胞数N. 因为每个能级可以容量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, 所以每个能带可以容纳2N个电子.

布里渊区也可以通过画倒格子获得.

3. 半导体中电子的运动与有效质量

3.1. 意义

$$F_外+F_内=m_0a\ F_外 = m_n^*a $$

  • 有效质量概括了半导体内部势场作用
  • 引入有效质量,研究半导体中电子运动时, 可不涉及半导体内部势场作用.

3.2. 回顾自由电子 牛顿力学描述

[[自由电子的运动状态|自由电子的运动状态]] $$E = \frac 1 2 \frac{p^2}{2m_0} = \frac{\hbar ^2 k^2}{2m_0}$$ 对$E_k$微分得到: $$\frac{\mathrm d E}{\mathrm d k} = \frac{\hbar^2 k}{m_0}$$

速度 : $$v_k = \frac{p}{m_0} = \frac{\hbar k }{m_0}$$

因此,对比可知: $$ v_k = \frac 1 \hbar \frac{\mathrm d E}{\mathrm d k}$$

外力做功和能量关系可得:(标量化) $$\mathrm d E = \vec F \cdot \mathrm d \vec s = \vec F \cdot \vec v \mathrm d t\ \frac{\mathrm d E}{\mathrm d t}= F \frac 1 \hbar \frac{\mathrm d E}{\mathrm d k}$$

因此: $$F = \hbar\frac{\mathrm dk}{\mathrm dt}$$

又: $$a = \frac{\mathrm dv}{\mathrm dt} = \frac{\frac \hbar m_0 \mathrm dk}{\mathrm dt} = \frac F m_0$$

3.3. 半导体中电子 牛顿力学描述

考虑导带底或价带顶的电子状态, 以一维情况为例($E(k)$在$k=0$处取得极值), 在极值附近按泰勒级数展开: $$E(k)=E(0)+\left(\frac{d E}{d k}\right){k=0} k+\frac{1}{2}\left(\frac{d^{2} E}{d k^{2}}\right){k=0} k^{2}+\ldots \ldots$$

极值处一阶导数为0, 舍弃高阶项: $$E(k)-E(0)=\frac{1}{2}\left(\frac{d^{2} E}{d k^{2}}\right)_{k=0} k^{2}$$

定义有效质量: $$\frac 1 {m_n^*} = \frac 1 {\hbar^2}\left( \frac{d^{2} E}{d k^{2}}\right)_{k=0}$$

此时 $$E(k)-E(0)=\frac{\hbar^2 k^2}{2m_n^*}$$ 与自由电子能量表达式类似.

称$m_n^$为电子有效质量 $$ m_n^= \frac{\hbar^2}{\frac{\mathrm d^2 E}{\mathrm d k^2}}$$

3.4. 有效质量的特点

  1. 取决于材料
  2. 与能带有关: 内层带窄$\frac{\mathrm d^2 E}{\mathrm d k^2}$小, 有效质量大; 外层带宽$\frac{\mathrm d^2 E}{\mathrm d k^2}$大, 有效质量小

    外层电子在外力作用下可以获得较大的加速度

  3. 有效质量有正负之分.

第一布里渊区的能量、速度、有效质量如图:

4. 本征半导体的导电机构——载流子

满带时无法导电,不满带时才对电流有贡献

绝对零度时,价带被价电子填满,导带是空的,不导电。

电子:带负电的导电载流子。是价电子脱离原子束缚后形成的自由电子,对应于导带中占据的电子。
空穴:带正电的导电载流子。是价电子脱离原子束缚后形成的电子空位,对应于价带中的电子空位。

本征半导体中,导带上出现的电子数目与价带上出现的空穴等量,他们均参与导电

4.1. 载流子的产生

  1. 光激发产生 a. 大于禁带宽度的光子可以将电子从价带激发到导带。 b. 光子打破硅硅连接,在连接处产生自由电子和空穴

  2. 热振动产生 热振动破坏连接,因此产生电子空穴对。

4.2. 半导体中空穴的状态

$$ \begin{array}{l} k_{p}=-k_{e} \ E\left(k_{p}\right)=-E\left(k_{e}\right) \ v\left(k_{p}\right)=v\left(k_{e}\right) \ m_{p}^{}=-m_{e}^{} \ a=F / m_{p}^{*} \end{array} $$